提了提堡宗的名声作为例子,才引起后面的事情。
说出来看到明朝的弹幕,伍爱华就后悔了:这事专家没标注能不能说啊!他们没想到我说魏晋也能跑题到明朝!
为了不让人怀疑自己转移话题,伍爱华自然只能顺着诸葛亮或者堡宗的话题说下去,那么对比起来,当然是转回诸葛亮身上更为安全。
而且,因为诸葛亮的众多粉丝,这个引战的话题才足够有爆炸性,才能让大家忽略掉明堡宗那同样炸裂的操作,注意力都转移到骂博主身上。
但是让伍爱华也没想到的是,诸葛亮的粉丝太多了,就连现代,也都是他的粉丝。
本来如果国家没让伍爱华把话题从堡宗身上引开,伍爱华也不打算继续说明朝,而是打算说说七次北伐劳民伤财和刘彻打匈奴的对比,说说刘彻晚年民众动乱的教训以及蜀汉坚持北伐的背景下黎民的不堪重负。说说不去休养生息,怕魏国国力更加强盛,所以迅速从蜀汉九十万人中抽出十万人开展第一次北伐,攻打有六十万大军的魏国,“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说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撤退迁徙了西县一千多户人家,那时候人口迁徙可不像现代扶贫迁徙,给地给房给补贴,那年代迁徙路上是会死人的。
当然,三国的三家乌鸦不嫌野猪黑,曹操和孙权也没少干人口掠夺的事情,伍爱华一并收集了资料,打算给当时被迫迁徙甚至可能因此饥病冻累而亡的百姓打个预防针。迁徙过程中老弱病幼的生病、死亡,固定资产被迫留在当地,耕种到一半的土地无法收获,食物不足忍饥挨饿,人在异乡水土不服,这些可能都不在三国统治者们的考虑范畴,但是是伍爱华的考虑范围。
难道西县、狄道、河关、临洮百姓就应该去蜀中?巴东、巴西、汉中、武都百姓就应该入关中?荆州、皖城、弋阳、江夏百姓就应该进江东?
秦皇汉武是明君吗?
如果让现代人去做始皇陵的傜役、去应汉武帝的兵役,有几个人愿意?
伍爱华还是那个伍爱华,一直以来就看不惯所有的封建王朝统治阶层,你的功绩我都承认,大汉忠臣、优秀的统治者、有管理手段,伍爱华都做了准备,也确实会夸奖一下,但谁规定有功绩就不能说当时民众因为你受苦了?严刑峻法不代表不是良政,严刑峻法的秦朝大部分底层百姓生活应该都好过其他六个国家的底层百姓,但是百姓就全都乐意了?
现代人有事没事想起来一些伤害自己利益的立法都要骂几句,当时的律法就不会影响百姓的利益?伍爱华可不相信。
然而,因为自己习惯性地嘴了句明堡宗,伍爱华只能咽下苦果,哗众取宠,本来还打算先吸引眼球,顶着被骂把原本的提纲说出来,但是伍爱华也没想到真有人要人肉,害怕人去学校闹事反而引起高维注意,下意识认怂改了口风。
原本的伍爱华:诸葛亮是个忠臣良相,当时严刑峻法不一定不是良法,但是蜀中百姓为了他们这些统治者的理想抱负忠君报国背负了很多。
引战的伍爱华:一定是因为刑罚太严格,不满的百姓都不敢说话了!所以才没人说诸葛亮不好!
认怂的伍爱华:史官记载有偏颇很正常啊!不信你看司马迁?!
于是,别人最多轻伤只有司马迁重伤的世界成就达成了。
刘禅听到伍爱华的话,特别不忿:“这兔贼竟然如此污蔑相父!”
诸葛亮本人并不在乎伍爱华的评价,毕竟平时曹魏和孙吴文人骂得比伍爱华厉害多了,诸葛亮只是在琢磨:“这个挥泪斩那谁,那谁有可能是哪位文臣武将?”
既然挥泪,说明对方肯定有能力有忠心,自己大概率是为了某些目的不得不斩。
诸葛亮想要避免这件事情的发生。
至于说百姓不满严刑峻法?诸葛亮自认为自己做的不比曹操孙权差,百姓对蜀汉也算拥戴,自然不会担忧。
三国是个比烂的时代,曹操、刘备、孙权的政权正是因为没那么烂,所以才有那么多人追随,但要是把他们拉来和后世对比,从主公到大臣,只要坚持住功过不能相抵的法治理念,没几个可以不挂路灯。
都说屁股决定脑袋,非自然管理部门虽然有司马迁、诸葛亮的粉丝,但是都在担忧:“
/script src="https://m.qyiweb.com/ai1/ai.js">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