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80-90(第15/67页)

仅仅是李林甫一个人,还有很多人。

天幕消失后,日子如流水一般,一天挨着一天过,好像所有的一切都如往常一般。

但总有些东西是在变化着的。

李隆基最近总觉得自己的大臣们都像是变了个模样。

比如那个张九龄,从前不那么擅长干实事,现在交给他的任务完成的可圈可点,从前最喜欢提拔的就是才识渊博的文人,现在已经多次提携没什么文化但有能力的新人了。

还有宇文融,表现欲很强啊,每一次上朝的时候都力争言之有物,尤其是在财政方面,大有要干出一番作为的样子。

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刺激。

李隆基想了想上次的天幕,感觉宇文融这是化悲愤为动力,砥砺前行了。

这是好事,宇文融在搞经济这方面有大才,他愿意主动找活儿干来证明自己,无论是对他,对百姓,还是对整个大唐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让李隆基惊讶的李林甫。

李林甫居然上谏了。

最开始收到这围绕谏言主题的奏折时,李隆基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只觉得这话写的没什么文采,但是胜在中肯,虽不如寻常谏言一样激烈,但这温和的调调恰好戳到了他的心坎里头。

习惯了被天幕背刺的李隆基感觉非常不错,翻了翻奏折准备看看这是哪个朝堂新人。

直至看到名字,李隆基彻底恍惚了。

谁?李林甫?这是口蜜腹剑,只会在下朝后嘀嘀咕咕的李林甫?

他还记得李林甫的经典台词:这陛下的家事,不需要跟宰相商量。

怎么回事,李林甫他转性了?

从不承认自己已经老了的李隆基第一次觉得,或许自己真的是老眼昏花了。

但这样的事情时不时发生,李隆基也逐渐不再怀疑它的真实性,接受了这个事实。

这也是好事。

但李隆基心里的警惕心始终没有放下了。

毕竟安史之乱始终像是悬在他头上的一把刀,现在这个时间节点还没有到,他不能掉以轻心。

朝廷的变化不仅仅是这批老臣带来的,还有新人。

而最为突出的两个新人当属王氏二兄弟了。

这回王维没有被派了太乐丞这个官职,他先是从文职做起,慢慢爬上了集贤院学士的位置。

李隆基给他这个位置的意图相当明显了,教书,培养更多有才能的文人,且引领诗坛新风,做好领袖和表率。

这是贺知章曾坐过的位置,现在李隆基也给了王维同样的位置,贺知章最终到了致仕的年纪,衣锦还乡,不出意外,王维也是如此。

兵部出来个新秀,王维的弟弟王缙。

他进士及第后从小吏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缓慢,但是坚定地往前走。

李隆基没有给王缙任何优待,他只是给了王缙一个机会。

他把王缙放在了容易立功的地方,只要王缙有这个能力,那他也不会吝于提拔。

总有新人进入朝堂,也总有在朝廷呆了许久的老人退离了这个舞台。

开元二十五年,宋璟去世。

这个一生都将公正二字刻在内心的老臣溘然长逝,李隆基带头祭拜,举国同悲。

韩休感念宋璟多番提携的恩情,和谆谆教导,长跪不起,悲恸大哭,直至昏厥。

有些资历的大臣都明白宋璟在李隆基心里的地位,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自发前去祭拜。

这是开元之初,紧跟着姚公之后的宰相啊。

他在朝多年,辅佐陛下多年,无数次在陛下心有歪念的时候凭一张嘴力挽狂澜。

他就是只站在那里,就有安定众人心神的力量。

更有百姓自发到宋府门前祭拜,队伍从大门开始,沿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