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此诗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在杭州通判任上所作。“水仙王”即钱塘龙君。那时西湖旁有水仙王庙,四时祭祀不绝。
再有一诗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后人广为传颂,却往往不知它是前诗的注脚。因前诗说晚雨留人,佳客不解雨中西湖意境,才做后诗描摹西湖雨中之妙。前诗不显,后诗流行,也是一种“买椟还珠”。万千世事,多有如此无奈。
列位看官,说书人谈及这两首诗,并非要掉书袋。只因下面这个故事,跟水仙王庙,大有牵涉。
话说杭州府有一医家,乃神宗时名动汴京的御医王惟一之第三子,单名“枳”,表字“云泉”。秉家传医术,最擅针灸。在杭州行医二十余年,活人无数,满城皆呼“王针神”。
宋徽宗重合元年(1118年)春,水仙庙旁一郭姓宅院出让。这神医王枳便举历年积蓄,以五百余贯之高价购得。虽不免被牙行贩子赚了些水头去,但牙行出头唤泥水匠人将原宅整顿一番,巧思风雅,又兼麻利清爽,让王枳省了许多絮烦。
四月初九,王枳算计是个黄道吉日,阖家搬进新宅。王神医乔迁,那四方邻居、积年好友、救治过的病患,扰扰攘攘来了百十个,好不热闹。众人皆是初次登门,都来看这新宅,一迭声地赞叹不已。究竟是怎生景色?但见:
一座门楼,三进院落。
六七株老树横枝,十数间雕窗映日。
疏檐篱院,鱼吹池面之波;
绕墙梅开,客寻好句连莲。
奇峰怪石,拼拼补补堆做假山;
小沼流泉,凿凿穿穿引成活水。
端的是天上蓬莱,莫认作人间阆苑。
众人一番夸奖,把王枳听得志得意满,便排开宴席。端得是鱼肉叠案、酒浆盈缸。支使得妻女仆妇团团乱转。客皆大醉,方得尽兴。
王枳娶妻程氏,也是汴京杏林人家之女,颇识文字,也通医术。夫妻育有二女,长女唤作淇儿,年十五岁,性淑娴静雅,跟从王枳习学针灸之术七八年,术有小成。
次女唤作玬儿,是年十三岁。性子自小却是活泼好动,刚刚会跑跳,便整日追鸭撵鹅,无一时消停。程氏无奈,六岁上便送这玬儿去城北尼姑庵内,拜在庵主慧真师太座下,做一俗家女弟子。因程氏曾多番救治庵内尼女,慧真推脱不过,只得应允。
原指望诵经礼佛时,让玬儿磨磨心性、学些规矩。却不想这慧真师太通晓剑术,一套达摩剑法施展开,十几人近身不得。玬儿一见慧真舞剑,欢喜无限,死缠硬磨习之,倒把往日的淘气收敛了许多。七年下来,也认得字、念得经、舞得剑。
迁进新宅后,程氏便把玬儿接回,一家四口团聚。王枳将一进院落改作门市,挑出一幅杏黄旗,上书“针灸王家”四字。堂屋里王枳平日坐诊;东厢房是王枳给男患施针灸艾之所;西厢房里,程氏并淇儿在此给女眷施治。二进院落是王枳两口住着,雇一个老妈子做饭。
三进院临着后花园,是淇儿、玬儿的闺阁。也雇一个婆子,却只是看顾着玬儿。针织女红是指望不上她学,淇儿教给她些针灸药剂,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这玬儿整日里便是在花园中翻筋斗、打把势,将一把桃木剑舞得呼呼有声。王枳夫妇念其还小,随她去,只要不出家门惹事便好。
荏苒来至七巧节气,程氏依着汴京习俗,早几日便拿绿豆、红小豆、小麦粒置于瓷碗中,用清水去浸它,便都生出数寸的芽来。七月七这天,两个婆子起早上街,买回异样吃食,有砂糖绿豆、水晶糕儿、细索凉粉、芝麻团子、羊肉小馒头之类。
程氏带着淇儿玬儿,用红蓝彩色丝绳将各色豆芽扎起,悬在家宅门楣处,这叫“种生”,主
/script src="https://m.qyiweb.com/ai1/ai.js">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